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大師的秘技

圖A

圖B

這裡有兩張大衛都必烈的照片,你喜歡哪一張?
我個人喜歡圖B,對比強烈、去蕪存菁、充滿著戲劇性的張力.....這也是大衛都必烈正式對外展出的照片。
可是很明顯的,圖A才是原片。
這證明一件事,即使如大衛都必烈這種少有的大師級人物,也經常對自己按下快門當下的作品不夠滿意,因此印刷時製版調校,亦或沖印照片時暗房調校,是他讓作品更臻完美的必要過程。
我比對過大衛的書Great Barrier Reef和網路上的照片,可以發現他習慣在後製時將明度壓低,讓他的作品偏暗,呈現出深沉、厚重的氛圍,而輕易地流露出較強的藝術感。
為什麼連最知名的頂尖攝影師都得靠後製補強原作?我必須指出傳統相機真是近百年來最不長進的工具,攝影人因為這充滿瑕疵且複雜的機具,總是在不斷的揣測、不斷的試驗、不斷的挫折當中去"碰"到好照片。
所幸在數位時代,後製軟體讓這樣的調校輕鬆許多,除非你運氣夠好,按下快門的當下已經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否則按下快門......只是作品產出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標籤: ,

6 Comments:

Blogger Steve Kuo said...

請不要誤會原圖拍得不清不楚,那是我從網路上擷取到的照片畫素很小的關係。

2006/11/1 下午6:07  
Blogger JennyHuang said...

也是喜歡B圖,張力十足!

水底攝影師,除了要有好的潛水技術,還要有豐富的水中生物知識,更要有深刻的藝術造詣,真是不簡單。

我也贊成,拍照作品產出的開始而已。

2006/11/1 晚上7:02  
Blogger Steve Kuo said...

呵呵,好在大衛都必烈不參加攝影比賽,否則光是"修圖",就永遠資格不符。

2006/11/1 晚上10:07  
Anonymous 匿名 said...

看了這篇文章,心中存疑,比較上列兩張圖的意義何在?沒有比較的基準啊!

仔細看哦!B圖的太陽糊成一團.而A圖勉強可看出外圍的層次.我相信如果直接看正片,必不是這樣的色澤,這樣的表現.畢竟它經過了電子化的處理了.

至於"傳統相機是近百年來最不長進的工具",這話太重了.瞭解自己的工具,知道它的特性加上熟練的操作,拍照時的把握會多幾分.倒不全然是揣測及挫折.

我認同您所說的"按下快門,只是作品產出的開始".但是,不論傳統、數位皆然.

目前數位照片給我最大的困擾是,在不同的電腦,呈現出的效果不同.反而無法知道原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光線色澤.

小小意見,冒犯之處請多包涵.

2006/11/7 下午4:59  
Blogger Steve Kuo said...

Hi Sharon,

絕無冒犯之處,也千萬不要把這裡當一言堂,我歡迎也喜歡有深度的論述,即便我們看法不同。

為什麼比較?原本一張正片理應就是原來按下快門時產生的影像,可是我看到大衛都必烈和許多攝影師在他們的出版品中都拋棄原正片的影像,而加入他們的“加工”詮釋。

我之所以會比較,是試圖透過兩圖之間的差異去解讀大衛都必烈“偏好”的影像風格。對我來說,一次快門,透過調校,可以有許多不同的作品風貌的呈現;而這些調校必有其原因。否則為什麼已經有圖A,還要有圖B?

如果我沒有秀出圖A,相信妳也看不出圖B的太陽糊成一團吧?這時的妳也作了比較,不是嗎?
既然比較,自然有所謂比較的基準。而比較的基準會因人而異,妳關心太陽外圍的層次;我則在乎前面海豹頭部的表情,光線造成的明暗對比、以及那些海草是否會干擾整體視覺的乾淨度,也因此這兩張圖是明顯有差異,是可以比較的。

對我來說攝影不只是單純記錄按下快門瞬間的真實狀態,事實上受到底片品牌、感光度、快門、光圈、使用鏡頭…..等因素的影響,這瞬間已經被攝影者“人為操縱”過,也不是肉眼所看到的真實瞬間。而暗房、電腦後製調校是讓原照片更脫離原始的瞬間,向攝影者藝術詮釋偏移的重要過程。簡單說,攝影不只是記錄真實狀態,而是要呈現超越鏡頭層次的美學詮釋。

至於"傳統相機是近百年來最不長進的工具",這是我把相機、底片和一般消費性產品比較下的一種相對性的敘述。留聲機已進步到CD、錄影機已進步到DVD、攝錄機從大塊的錄影帶進步的硬碟儲存、電視機已進步到電漿、汽車從手排進步到自排,外加各種先進的設施、飛機從螺旋槳進步到噴射引擎、電腦的進步更是快速…..以上這些機具都比相機發展的歷史短,但演進的速度更快,而且沒有一個工具像傳統相機對它的產出如此充滿不確定性和缺乏效率。

而妳提到“數位照片給妳最大的困擾是,在不同的電腦,呈現出的效果不同,反而無法知道原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光線色澤。”的確是一個問題,可是如果妳沒看過原作,其實沒有差別。每一台顯示器都有一致的色彩調性,不管誰的作品在同一台顯示器上結果都是一致的,有色偏的話,妳的、我的、任何人的作品在上面都會有色偏,那比較基礎也就都一樣了。

數位相機在LCD上呈現的影像永遠比在電腦上鮮豔許多,也因為這先天的缺陷,數位影像的後製變得非常重要。而我的問題是“什麼光線色澤是我想要的?”我現在越來越習慣去忘掉“肉眼”看到的光線色澤,用“心眼”去詮釋我想要的光影以及顏色。

Steve

2006/11/8 凌晨12:36  
Anonymous 匿名 said...

嗯,謝謝 Steve 的解說.

摸索數位世界的 Sharon

2006/11/13 下午5:25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