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A Cod for Every Occasion
怎麼說都是鱈


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攝影師大衛都必烈說“牠叫洋芋鱈,不過大堡礁所有的魚不是叫這個鱈,就是叫那個鱈” 怎麼會這樣?大衛的理論是“澳洲過去曾經是英國犯人的流放地,來自Newgate監獄的犯人看到這些大魚就這麼說著‘這是啥東西?這是鱈魚!’剛剛才從英國來的船下來,他們除了鱈魚哪認識其他東西?”

攝影數據
相機: Nikon F4
軟片: Fujichrome Velvia
鏡頭: 16mm fish-eye
快門及光圈: 1/15 @ f/16
天候: N/A
當日時間: N/A
打光技巧: 2 strobes

Steve的注解:
因為背景還有許多魚,快門用到1/15秒造成兩個現象:1.進入鏡頭的光線較多,背景較亮。不像一般相片快門速度較快,閃燈打到的魚亮度夠,但背景變深暗,造成反差太大,白天變晚上。2.因為快門速度慢,閃燈沒打到的地方,會因按快門時相機的晃動造成影像的流動,而有動感;不會像一般的廣角,只是瞬間凍結畫面,缺乏動感。

兩顆閃燈的角度幾乎和鏡頭90度垂直,而且是兩顆互相對著彼此,因此可以在洋芋鱈的兩側勾勒出輪廓,把洋芋鱈的立體感充分表現出來。洋芋鱈那兩片厚唇下緣因側光而清楚呈現出線條,我覺得是這魚表現得最美的地方!而後方的魚因閃燈角度吃不到光,顯得暗沉,讓主角更顯突出。

閃燈在這張照片中就如David Doubilet一貫的風格,畫龍點睛,而非喧賓奪主......

這真是一張充滿動感、主題突出的廣角傑作。

標籤: , ,

3 Comments:

Anonymous 匿名 said...

好的作品
也要有精彩的解說

經過 Steve 兄的說明
更加能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意境
謝謝分享好資訊

Kent

2007/10/8 晚上8:57  
Blogger Steve Kuo said...

攝影跟任何藝術形式一樣
看得懂是第一步
事實上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看得懂才能分辨良窳
看得懂才能臨摹
看得懂才不至於人云亦云
看得懂才能自創風格

我一直不覺得拍得多就會進步
看得多、看得懂才是進步的關鍵

共勉之...

2007/10/8 晚上9:24  
Anonymous 匿名 said...

不愧是攝影大師,行家說法果然專業!

謝謝說明!

lala

2007/10/9 上午10:48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