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7

自那時起,這兩種魚便明顯地改變。加勒比海的這邊擁有清澈的海水和彩色的珊瑚礁,東太平洋的這側則完全沒有。地峽閉合之後,原來在東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便逐漸消失,同時因為洋流劇烈改變造成西岸的湧升流,而這也是導致海水混濁、浮游生物充斥、以及石礁滿佈的主要成因。與加勒比海相形之下,從巴哈(Baja)一路延展至葛拉波哥(Galapagos)的西部海岸,整個海中的背景就顯得單調許多。

大概兩百萬年前,東太平洋約有一百種魚類的近親棲息在加勒比海。這些移居入住加勒比海的魚在不同的視覺環境裡,從此必須獨力解決新環境的問題。其中一個方式是在清澈的海水裡利用光的狀態去產生溝通的訊號,這些訊號包括交配、偽裝、以及劃定地域。

羅森瑟說:這意味著生活在接近海平面的加勒比海礁魚,可以運用色彩和細膩的空間訊息做為魚種的身份識別。而在太平洋側,由於缺乏這樣的光線條件,這裡的魚再也不具有相同的能力。

結果相較於加勒比海的親戚們,太平洋的這群就顯得暗沈。暗沈的體色配合暗沈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呼應亮麗的環境。不僅如此,太平洋魚的體色比較泥灰,一般來說,你在牠們身上看不到亮紅、橘色;反而是深棕色、白色及黑色。和加勒比海魚身上的鮮豔點狀、旋渦和線條相比,西岸魚身上的圖案也簡單太多。

羅森瑟指出:當我們談到視覺訊息溝通這回事時,太平洋魚比加勒比海的"頻寬"小很多;主要是因為太平洋裡的光線較少,打散光線的垃圾較多,空間訊息的解讀也較困難。

待續......

標籤: ,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6

牠們為何如此美麗?

關於魚為什麼會這麼多彩,在科學界裡存有兩大理論。

其中一個理論是由一位和19世紀達爾文同等卓越卻少有名氣的阿爾佛•羅素•華勒斯所提出的。華勒斯認為礁魚身上所穿的亮麗色彩可以幫助
牠們隱身在色彩同樣豐富的珊瑚礁裡。魚兒呈現出的粉紅色、綠色、紫色、藍色,就跟珊瑚、海綿以及牠們身後那些複雜的背景一樣。華勒斯說:這些色彩可能具有一些保護的功能。羅森瑟指出:它們就像在錯雜的背景裡穿著迷彩服。

另一個理論則是在20世紀中葉由生物學家康拉德•羅倫斯提出。他認為在珊瑚礁區,魚兒不僅要和不同類的魚競爭,也要和同類競爭;這些鮮明的色彩可以幫牠們辨識是否是同類。

結果看來,色彩可以用來作身份識別。雖然某些礁魚有著錯綜複雜的圖案,但卻沒有兩者是一模一樣的。在一項羅倫斯主持的印度太平洋清潔魚的研究中,他研究的對象是條紋裂唇魚。雖然他無法在魚身上裝標籤,但他可以幫牠們拍照並從照片上的不同圖案分辨。羅倫斯說如果我們可以分辨得出來,牠們也一定可以。

羅森瑟說由於擁有視覺圖像上明顯的差異,魚兒可以大幅降低侵略的成本;換句話說,如果你看起來和其他不具競爭關係的魚明顯不同,你就不會䧟入異類衝突,導致精力耗盡。

要測試羅倫斯和華勒斯的理論,必須去了解魚是否在色彩豐富的環境裡才進化成如此多彩的外表,並了解色彩所傳達的資訊到底是什麼,羅森瑟把加勒比海和東太平洋的相同魚種拿來做比對。兩百萬年前在巴拿馬地峽形成之前,地峽兩邊的海其實是同一個海,美洲兩邊的礁魚同屬一個動物區系。

待續......

標籤: ,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Our World Underwater


好久沒去逛攝影比賽得獎作品了,看了Our World Underwater 2011和2010的作品果然又激起了塵封已久的攝影慾,特別是2010年的一張銀牌獎的"Glass House玻璃屋",跟我多年前拍的"啤酒杯中的章魚"幾乎如出一轍.....
今年應該確定要放棄笨重的數位單眼機了,接下來就等我挑出一部適合我這老花眼的類單眼相機加housing,這個夏天也重新來好好地再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