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8

考慮到東西兩岸的地理差異,這些都言之成理。但羅森瑟卻指出,加勒比海這邊的環境改變造成中斷性的變異,這些變異可能影響了棲息在那裡的魚。

羅森瑟說:如果你看到人類因過漁、排放廢物所造成的環境劣化,你會發現這裡的光學屬性和東太平洋一模一樣。換句話說,巴拿馬地峽花了兩百萬年對東太平洋造成的改變,我們卻只用了幾十年就改變了加勒比海。

假如珊瑚礁持續惡化,區域持續擴大,魚族將無處躲藏,或者將必須在劣化的水質中交配。由於無法身處亮麗複雜的背景,這些光鮮的魚類必須棲息在暗沈單調的環境中;就像一輛好車停放在鎮上灰暗的角落。

羅森瑟說;這挺嚇人的!

這不只是惡化的速度快過魚類適應的速度,或者是魚兒必須居住在惡劣的環境中,而是這現象留下了一個神奇未解的問題。結果最糟的狀況可能是,到時將再也沒有色彩豐富的魚,那些科學家以大思想家和藝術家命名的魚。

慘到不能再慘的情形是,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沒有彩色魚的世界。曾幾何時,離海很遠的年輕人被這些彩色魚激發過好奇心,並且問道:這魚為何如此多彩?

The End

標籤: ,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7

自那時起,這兩種魚便明顯地改變。加勒比海的這邊擁有清澈的海水和彩色的珊瑚礁,東太平洋的這側則完全沒有。地峽閉合之後,原來在東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便逐漸消失,同時因為洋流劇烈改變造成西岸的湧升流,而這也是導致海水混濁、浮游生物充斥、以及石礁滿佈的主要成因。與加勒比海相形之下,從巴哈(Baja)一路延展至葛拉波哥(Galapagos)的西部海岸,整個海中的背景就顯得單調許多。

大概兩百萬年前,東太平洋約有一百種魚類的近親棲息在加勒比海。這些移居入住加勒比海的魚在不同的視覺環境裡,從此必須獨力解決新環境的問題。其中一個方式是在清澈的海水裡利用光的狀態去產生溝通的訊號,這些訊號包括交配、偽裝、以及劃定地域。

羅森瑟說:這意味著生活在接近海平面的加勒比海礁魚,可以運用色彩和細膩的空間訊息做為魚種的身份識別。而在太平洋側,由於缺乏這樣的光線條件,這裡的魚再也不具有相同的能力。

結果相較於加勒比海的親戚們,太平洋的這群就顯得暗沈。暗沈的體色配合暗沈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呼應亮麗的環境。不僅如此,太平洋魚的體色比較泥灰,一般來說,你在牠們身上看不到亮紅、橘色;反而是深棕色、白色及黑色。和加勒比海魚身上的鮮豔點狀、旋渦和線條相比,西岸魚身上的圖案也簡單太多。

羅森瑟指出:當我們談到視覺訊息溝通這回事時,太平洋魚比加勒比海的"頻寬"小很多;主要是因為太平洋裡的光線較少,打散光線的垃圾較多,空間訊息的解讀也較困難。

待續......

標籤: ,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6

牠們為何如此美麗?

關於魚為什麼會這麼多彩,在科學界裡存有兩大理論。

其中一個理論是由一位和19世紀達爾文同等卓越卻少有名氣的阿爾佛•羅素•華勒斯所提出的。華勒斯認為礁魚身上所穿的亮麗色彩可以幫助
牠們隱身在色彩同樣豐富的珊瑚礁裡。魚兒呈現出的粉紅色、綠色、紫色、藍色,就跟珊瑚、海綿以及牠們身後那些複雜的背景一樣。華勒斯說:這些色彩可能具有一些保護的功能。羅森瑟指出:它們就像在錯雜的背景裡穿著迷彩服。

另一個理論則是在20世紀中葉由生物學家康拉德•羅倫斯提出。他認為在珊瑚礁區,魚兒不僅要和不同類的魚競爭,也要和同類競爭;這些鮮明的色彩可以幫牠們辨識是否是同類。

結果看來,色彩可以用來作身份識別。雖然某些礁魚有著錯綜複雜的圖案,但卻沒有兩者是一模一樣的。在一項羅倫斯主持的印度太平洋清潔魚的研究中,他研究的對象是條紋裂唇魚。雖然他無法在魚身上裝標籤,但他可以幫牠們拍照並從照片上的不同圖案分辨。羅倫斯說如果我們可以分辨得出來,牠們也一定可以。

羅森瑟說由於擁有視覺圖像上明顯的差異,魚兒可以大幅降低侵略的成本;換句話說,如果你看起來和其他不具競爭關係的魚明顯不同,你就不會䧟入異類衝突,導致精力耗盡。

要測試羅倫斯和華勒斯的理論,必須去了解魚是否在色彩豐富的環境裡才進化成如此多彩的外表,並了解色彩所傳達的資訊到底是什麼,羅森瑟把加勒比海和東太平洋的相同魚種拿來做比對。兩百萬年前在巴拿馬地峽形成之前,地峽兩邊的海其實是同一個海,美洲兩邊的礁魚同屬一個動物區系。

待續......

標籤: ,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5

接著是人眼所看不到的。運用實驗室裡的紫外線攝影機,羅西偵測到一組色彩。他發現某些魚具有詭異的色彩,像是紫外黃,就是同時包括紫外線和黃色。就如同色彩的構成,橘色是黃色和紅色組合而成;只是這些紫外線色彩無法在人眼前顯現。羅西說:它既不是紫外線,也不是黃色,我們以前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此外,能看見紫外線光的魚通常也有發出閃光的能力;牠們可以對同樣具有此一能力的魚種發出彩色脈衝光作為訊號。羅西說:這種訊號是同一群魚的專用溝通管道,像是通知大家獵食者的接近。大自然賦予小型魚類的任務就是躲避牠們的獵殺者,而這種發訊能力對牠們而言顯然是一項優點。魚群中處於箭頭位置的魚由於脫離大集團的安全區而成為容易下手的目標,透過發訊,牠可以召喚魚群靠攏。南太平洋有一種藍鯛在潛進珊瑚礁時會發出警告訊號,看起來就像頭上戴了一盞小燈。羅西說:在紫外線裡它顯得特別明亮,這些魚彷彿是螢火蟲。

身為魚類行為學家的羅西說,要了解魚類對不同色彩的反應是有可能的,只是必須在實驗室裡對魚作一些色彩反應訓練。這些都有可能,只是太花時間;事實上,有些類似的研究已經針對金魚和斑馬魚做過,但目前沒有足夠的經費來研究礁魚,所以尚無研究報告發表。不過羅西指出,這樣的研究還是相當有趣的,它可以在一開始時協助研究人員了解魚爲什麼會這麼多彩。

羅森瑟說有關魚類會這麼多彩的傳統解釋其實是行不通的。舉例來說,就像亞瑪遜的毒箭蛙,以及北美洲的海蛇和教皇蝶魚,過去認為鮮豔的色彩用來昭告大家我是危險的或是難吃的;還有蝶魚具有尖刺,天蠍魚在受到驚嚇時會揚起彩色的背鰭,看起來也都對,只是大部份顏色漂亮的礁魚對我們人類來說,其實是很美味的。另外,艷麗的色彩是爲了求偶;以鳥類爲例,最佳的例子就是色彩華麗的公孔雀,但放在魚身上就不是這麼回事。好比是畢卡索剝皮魚和皇后天使魚,公的和母的都是一樣豔麗,光看外表根本無從分辨雌雄。

羅西說:無論如何,這絕對不會只有一種解釋;而是會有許多因素。

待續......

標籤: ,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4

牠們到底是什麼顏色?

古諺說:有心就能看見美麗。加上色彩這要素,這句話更顯真切。由於魚眼構造的不同,牠們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全然不一樣的世界。

既然魚眼和人眼相去甚遠,牠們在礁區看到的鄰居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大概也只能用猜測的。雖然牠們看起來似乎很美,但我們並非牠們真正的觀眾。當我們認為牠們既漂亮又多彩時,這很可是只是純屬巧合。

夏威夷大學Manoa校區動物學系教授暨夏威夷海洋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喬治羅西George Losey説:"我們甚至連牠們是什麼顏色都搞不清楚,我們一直以為牠們就像我們看到的。但是有了紫外線這因素之後,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魚兒和我們眼睛所見的很不一樣。"

羅西建議,在問礁魚為何這麼亮麗多彩時,先了解魚眼中所看見的究竟是什麼顏色。答案可能會令你意外。"我們決定不用眼睛來看見顏色,而是刮取某種魚的表皮用工具來鑑別牠的顏色。"

羅西發現對某種魚會顯得很亮麗的顏色,對另外一種魚就未必如此;在某個距離看起來對比很強烈的色彩,換個距離也未必這樣。拿藍橘粉紅斑點的鸚鵡魚來說,當你靠近牠時,牠顯得俗麗無比;但當你漸漸離開,對某些魚的眼睛來說,這些色彩開始混在一起,混成非常像背景的顏色。

這其實也就暗示著,至少對某些魚而言,牠們身上的那些色彩並非我們認為的色彩。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顏色,甚至是非常顯眼的顏色,對魚來說可能是看不到的,反之亦然。羅森瑟說,想想看,陸棲動物的幼仔多是以偽裝色逃避被獵食,而許多雀鯛和其他幼魚卻暨亮又炫。當牠們長大成成魚之後,體色變成暗灰。

待續......

標籤: ,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3

由於水是極有效的光線過濾器,在深水處所看到的世界和淺水處是相當不一樣的。這也就是深海魚僅需依靠些微的光線,牠們的眼睛比較容易接收黃綠色的光線,其次是藍綠光;大多數的狀況是,牠們可能已經喪失了看到紅色的能力。

羅森瑟說:許多魚種在牠們的一生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棲息地,牠們的視覺系統也會跟著改變。某些鰻魚會因為身處淡水或海水,牠們眼睛的彩色細胞也有所不同。棲息在加州海藻林裡的海鯽,則會因居住在低光度的海藻區,或者是高光度的開放水域,具有不同的視覺敏感度。由於魚眼的桿細胞和錐細胞隨著居住地改變調適,牠們可以從環境中獲得最大量的視覺資訊。

在沒有特製攝錄器材的協助之下,比較難以想像的是,魚眼視覺上的重大差異。大約半數的魚可以偵測到紫外線,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魚可以清楚地看到紫外線這种顏色。雀鯛和六間雀鯛,具有全彩的視覺,視網膜上還多了可以看到紫外線的第四組錐細胞。這兩種魚都吃浮游生物,這些浮游生物剛好在紫外線光譜中會反射出很多光。

羅森瑟指出,如果你是以浮游生物爲生,能在視覺背景之中擷取出浮游生物是很合理的。如果你不吃浮游生物,這些浮游生物反而是雜訊;它們會是你和你想搜索的大物之間的一層霧幕。

待續......

標籤: ,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2

魚兒能看到什麼?

要了解礁魚身上的色彩爲何會如此豐富,先從了解牠們的眼睛開始。我們知道人類自己的眼睛,但我們並非魚類溝通、躲避,或獵食的對象。因此,我們先來看看特定魚種眼睛的構造,之後我們便可以推斷牠們看到什麼、為什麼會看到、如何看到。

理想狀態下,我們會檢視典型的魚眼,解剖它,測試視網膜以了解它對光的敏感度;計算眼睛的視錐和桿狀細胞,這些分別是偵測彩色和黑白的感應器,然後我們就可以作出判斷。問題是,典型的魚眼根本不存在,因為吃的東西不同、棲息的地方不同,礁魚的視覺能力也各有不同。

依據不同的任務和需求,魚眼也發展出不同的演化。金鱗魚和天竺鯛是夜行性的魚,牠們僅依賴有限的光線。比目魚大部份時間朝上張望,水針魚則是一路往下看。羅森瑟指出:礁魚看世界的方式和牠們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不同的視覺任務帶來許多不同的視覺能力和專長。

人類眼睛具有桿細胞和用來接收紅、綠、藍光的彩色錐細胞。包括鯛魚和神仙魚,大部份小型的掠食性及草食性魚類也具有和人類相似的構造。礁魚的視野提供了晚餐時搜尋小魚、海綿和微藻所需的資訊;而在白天較活躍時,也有良好的視力。

另一方面,就像哺乳動物,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多屬色盲的一群,這是為了換取空間精確度所做的犧牲。在低光度下獵食小物所需的搜索能力和動作感知能力,對大型魚類是很重要的。

無論如何,想知道魚類到底看到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人眼比較。科學家花了許多時間研究魚眼的構造,主要是因為魚類幾乎出現在任何可以想像的狀態。有些洞穴裡的魚生活在完全的黑暗之中,有些在污濁的小河裡,有些則在清澈的珊瑚礁區。魚類棲息地的深度和坡度,會導致魚眼生理學上的差異。

待續......

標籤: ,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part 1



自從和珊瑚礁魚頻繁接觸以來,腦袋裡一直有個問號揮之不去……礁區裡許多生物都以保護色來偽裝自己以避免被獵食,但卻有一群魚兒色彩鮮豔,體態婀娜,似乎在昭告天下,我就在這,趕快來看我啊……

終於在2007年,我從Dive Training這本雜誌的四月號得到解答。本來一直想把這文章翻譯出來和大家分享,但總覺得以前自己翻譯的一些好文章常常被擅自剪貼轉用,連翻譯者的名字都特意刪除,網路上資訊取得方便,但基本禮節的忽視,讓我實在覺得有點灰心,也就一直遲遲未下筆翻譯。

最近重新看了自己部落格的文字越來越少,也深覺有愧那些常常上來瀏覽的網友,幾經思索還是決定把這篇文章當作今年開春的代表性翻譯文。由於這篇文章頗長,我就分個幾次把它譯完,請大家稍具耐心囉。以下是雜誌的本文……

礁魚為何如此多彩?
美麗背後的科學
文章出處: Dive Training, 2007年四月號
譯者: Steve Kuo

吉爾 羅森瑟(Gil Rosenthal)在大學時學會了水肺潛水,自此他就離不開水。就像其他潛水員,他對海洋生態深深著迷。一次次的潛水,他總是對那些優游在他身邊的美麗礁區魚類......神仙魚、雀鯛、隆頭魚,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魚充滿好奇。最讓他感到興奮的就是那些鮮艷的色彩,那些伴隨著他在匹茲堡一起成長,無法想像的色彩。

吉爾說:“水中世界的美麗是上天的恩賜......美的如此地震撼。我們這裡有些魚被叫做畢卡索剝皮魚、或者是可蘭神仙魚。我們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些魚身上圖案的複雜性,只好用藝術家或詩人曾經創造的東西來類比。”

不過,和大多數潛水員不同,吉爾不只欣賞讚嘆,他還做了更多。在德州A&M大學專攻礁魚視覺生態,他後來成為該校生物系助理教授,專注在探索某些魚種為何天生就如此色彩豐富。他說:“做為一個科學家,這是我們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說是完全不理解的一個領域。這是大自然界多麼美麗的一部份,但是我們卻毫無辦法輕輕鬆鬆地解釋為何會如此。”

好在,雖然沒有簡易的說法可以解釋,研究人員已經慢慢發現某些線索,這些線索可以降低這些現象的神祕性。這些發現幫助我們理解魚的眼睛到底看到甚麼,然後,就可以比較容易知道為甚麼牠們會如此多彩……有些時候魚兒的顏色甚至豐富豔麗到我們的裸眼都無法看到……某些狀況之下,這些顏色和圖案帶給不同魚種的其實是一種溝通、擇偶,以及避敵的工具。

待續……

標籤: ,

2006年8月23日 星期三

To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現年42歲的法籍技術潛水員Pascal Bernabé在2005年7月5日星期二,於Propriano, Corsica創下世界水肺深潛330米記錄,以下譯自他發表於香港Diving潛空間的文章.....

我等待此刻已經等了很多年了。我正舒適地坐在大型平底船上,蛙鞋下是一個400米深的深淵。Valinco今天的水面出乎意料的平靜;之前有好幾次因為風勢我們被迫取消下潛計劃。

我的腳邊,一個龐大的藍色浮標連接著一條350米長的繩索及重達50公斤的重錘,它將帶我落入等待我的海洋深淵。

可惜的是,無論我如何放鬆、靜靜地呼吸、特別是面對這平靜的海況,都不能把胃部的不安感覺減除。此刻我身邊的隊友正忙碌地準備一切。

清晨五點,RALF TECH的Hubert,Francois,Tono,Christian,Sophie及Frank已經起床準備所需的裝備。當時我也已經準備好兩支18公升的氣瓶,再配以一支為WR1乾式防寒衣及VBS Double Wings充氣的7公升氣瓶。

為減低在水底時出錯及混淆的風險,我把所攜帶的裝備減至最少;唯一增加的只有呼吸所需的氣量。

早上九點,全套由七支減壓用氣瓶組成的裝備已經準備妥當。在Sophie的陪同下,我在水深6米處進行了最後的檢查與確認。當一切已確認運作正常,我釋放出BC氣囊內的空氣直接下沉至深處。

在水深70米,我停用18/50混和氣氣瓶,開始轉用6/72的混合氣。同時我也加快了下沉的速度。

不知不覺,我已經潛過100米的水深。不久,我越過了在150米水深的標幟。

1993年我進行首次的混和氣下潛時,當時這是個不可能達到的深度。但自1996年以後,我曾協助Pipin及Andrey Ferreras進行了約15次深達150至174米的洞穴探索,其間也在艱困的狀態下進行不同工作如探險、解開繩索、影片攝影及從旁協助等等。這些寶貴的經驗讓我在深潛,特別在上升及進行減壓停留時,獲得更好的心理調適。

剛剛才越過水深200米的大關,這是我自開始深潛以來的第三次。第一次是在1998年,當時的深潛是在Vaucluse泉源中一個無邊無際深達250多米的水下洞穴中進行。另一次越過200米的經驗,則是在同一隊伍的協助下深入西班牙沿海的231米深處。今天,因為目標比之前的來得更深,整項任務變得更加嚴謹。

到目前為止,高壓神經症狀(High Pressure Nervous Syndrome)還沒出現!

引導繩索從我的手套中很快地滑過,實在是太快了!我需要完全集中精神地作耳壓平衡、把氣瓶繫到鎖扣上,為身上的RALF TECH WR1乾式防寒衣以高流量充氣。

我終於到達最後一支20公升氣瓶,氣瓶雖繫於250水深的標幟處,但由於繩索具有彈性,所以實際深度應是265米。和其他氣瓶一樣,那支氣瓶也使用螢光棒作記號。

這是困難的時刻。我棄用了那支於70米水深以後便使用的20公升6/72混合氣瓶,轉用了更合適的混合氣。我正嘗試把不需要的氣瓶綁在引導繩索上,但當時實在有太多事要做。不知不覺間,高壓神經症狀(High Pressure Nervous Syndrome)已出現在我身上,身上有些微震顫的情況,同時難以集中精神。而我需要綁在引導繩索上的氣瓶竟然脫手離我而去,希望潛伴們在發現它時不會產生太大的憂慮。對我來說,所發生的事情並沒有隨著深度而得到改善。

與在Vaucluse的泉源下200米水深時相比,我的身體震顫情況較為輕微,也沒有察覺到明顯的視覺問題(視距減少)。但我發現Advanced Tunnel Effect可能出現了,視野好像受到限制,周邊的視野極為有限。我的APEKS呼吸調節器仍絕妙地運作。

本來應該引起我注意的300米水深標幟,我都沒有特別察覺到。

一支閃光燈正告訴我將到達的目標深度。當我到達了320米的水深標幟(因繩索被拉長了,正確深度應為330米以上)時,一種爆裂性的感覺與疼痛同時出現於我的右耳。頭盔上的其中一盞燈也已爆裂。突然間,在70米深已消除的恐懼感再次來襲,我相信中耳內已出現了一定的損害。

我的深潛之旅到水深330米便要中止,但還算不錯……

我把身上的CUSTOM DIVERS浮力背心充氣同時開始上升。耳朵內的疼痛沒有擴大。我避免聯想還有什麼事情需要處理,只集中精神完成當前的工作。

在水深265米,我為獲得第一瓶減壓安全氣瓶而感到高興,稍作短短的停留之後便繼續以更慢的速度上升。這次的經歷與Vaucluse泉源的那一次有很大的分別,潛泉源時高壓神經症狀比較早出現,但其後在接近70米水深時便消失。今天同樣上升到220米,但只感覺些微甚至沒有任何徵兆。於215米水深我進行第二次停留及轉用了第二支減壓氣瓶作深層減壓。由此處開始至165米,我的上升速度變得更加緩慢。耳朵內的痛楚程度比預期中輕微,讓我得以繼續。

由150米水深開始,我的上升速度變得極為緩慢,尤其是當氣瓶開始在我的身上及繩索上越積越多時。當到達70米水深時,我已經需要照顧9支20公升的氣瓶。

在65米,我轉換到另一條引導繩索。這裡我遇上了經常與我一起探索深海沉船的Franois Brun。我們上一次的勘察不過在3星期之前,對他來說這次是另一次練習機會。他當時用上了BUDDY Inspiration rebreather,他向我查詢有關情況及提供了一定的支援。我告訴他我的耳朵感到疼痛及有些輕微作嘔。陪伴我一段時間後,他便帶著4瓶氣瓶先行上升。

在水深50米時與Hubert Foucart會合,論資歷他絕對是一位熟練的支援潛水員,曾進行洞穴深潛及於211米水深處為Pipin提供協助。當時他讓我服用治療嘔吐的液態藥物。下一個與我會合的是使用著循環呼吸器(Rebreather)的Denis,他帶來可從注射器中直接飲用的蔬菜湯,與之前嚐過的濃縮乳品、栗子濃湯、糖煮的水果、咖哩及水等的食物相比,鹹鹹的蔬菜湯也算的上是不錯的選擇。之後,Denis也為我帶來了循環呼吸器,但不幸未能順利運作。因此,最後一段的減壓程序便使用了一般水肺系統來完成。幸好,使用高百分比的氦氣(Helium),沒有讓身體出現體溫下降的問題。

在上升到水深30米之後,我開始感覺到水面越來越強的浪湧,耳內的痛楚開始漸漸出現,隨著浪湧移動的繩索亦變得顛簸。整個減壓過程已變成一種折磨。暈浪的感覺在接近12米時出現,水面的浪湧變得更強。在水面發號施令的Frank留守船上,正奮力對抗高達3米的巨浪。

痛楚及作嘔感覺已令我耗盡體力。減壓過程尾段得到Christian,Pierre,Lolo,Théo,Francis及他太太Sylvaine的陪伴,最後Sylvaine也和我一同上升至3米水深並完成了整個上升過程,結束整個長達8小時47分鐘的下潛。

我的好友Tono和Christian照顧著我,並迅速將我帶回陸地。我繼續呼吸了半小時的純氧同時不斷地補充所失的水分。

這次WR1歷險絕對是一個成功的經歷。所有的目標都能達成,而我們所有人的健康狀況也都保持良好。

現在剩下來就只有一個問題,我下一個可打破的紀錄是什麼呢?

當然我已心裡有數……

標籤: ,

2006年6月15日 星期四

Sony α100 防手震上市!





最近剛買了全世界第一支有防手震的單眼鏡頭Nikkor 105mm VR,試到最慢1/8秒還沒手震現象。

那天還在抱怨Nikon的設計理念很蠢,把防手震的功能附在鏡頭上,而不是內建在機身上,因此為了防手震,你得準備好大筆銀子,逐一買進各個有VR的鏡頭去取代舊鏡頭.....想通了,Nikon其實不是很蠢,而是很賊。

今天翻開報紙Sony α100的全版廣告向大家正式宣告,Sony跨足單眼市場!沒機會親自試用此款相機,但至少機身內建Super SteadyShot 防手震機制、低通光學濾波器(low-pass filter)上的特殊鍍膜還可以防止灰塵附著在CCD的表面、選配Carl Zeiss卡爾蔡司鏡頭、千萬畫素高解析度、再加上現代感的外型設計,就已經夠sexy了!


可想而知,眾製造商又多一款DSLR相機的housing可以在近期推出了。

→ 更多Sony α100資訊

標籤: ,

2006年5月30日 星期二

水肺潛水間的自由潛水會導致潛水夫病

Robert Wong, 一位澳洲的高壓科醫師(hyperbaric physician)根據較早前一份由丹麥P. Paulev博士所作的研究和美國醫師Fred Bove完成的著作,提出一份屏息潛水會導致潛水夫病的報告。

在再壓艙中65呎深的壓力下停留8分鐘後,Paulev博士在一座潛水艇逃生訓練水槽中做了60次屏息潛水並潛到65呎深的深度,每次水底滯底時間為兩分鐘,水面停留1至2分鐘。隨之而來的症狀是噁心、打嗝。之後Paulev博士的左臀和右膝開始疼痛,右手臂軟弱無力,並且疲倦。皮膚產生刺痛,視力也開始模糊。他隨即被送入再壓艙,並獲得痊癒。

依據Bove醫師的著作,Paulev博士認為短暫的水面停留,並無法讓身體組織中的氮氣消除,這就如同從事連續式的潛水......的的確確有許多關於潛水員在水肺潛水後從事徒手閉氣潛水而導致潛水夫病的報導。在水面停留期間作自由潛水並不能被視為水面停留,而且減壓的計算也會因此而變得不正確。

最好的忠告是,在水面停留期間不要作自由潛水,如果你要浮潛,最好只停留在水面。

摘譯自Dive New Zealand, 2004年6/7月號
www.divenewzealand.com

標籤: ,

2006年5月26日 星期五

沒有七大洋,只有一個海洋

剛剛翻閱5月號Men's Uno,不會潛水的海洋愛好者錢亞東,寫下了這篇.....


沒有七大洋,只有一個海洋

從來沒睡過「海床」這張水床,雖然佈滿珊瑚礁和毒刺海葵,但是這張水床的富麗堂皇遠勝過任何綾羅錦緞。處處吐露著夢的氣息。在此,會看到珊瑚蟲的大量產卵,比任何的春夢都綺麗;看到海葵用毒刺攫獲鮮豔小魚,比任何的超現實惡夢都來得驚悚。但是在此,看不到那隻在枕邊食夢的「夢枕貘」,牠應該不是嗜水性的吧。

有個烈酒廣告,是三兩男性好友在冰洋上釣魚,他們率性地坐在冰山上拋竿,不在乎會不會釣上南極冰魚,只再乎男人之間的酒烈情深而已。廣告雖好,淺嚐即止。對於已經戒酒的我而言,要和大自然交友的豪情或許尚存,但要和人交心的這種豪氣可能就不多了。

深潛到海床一直是夢想,尤其是蘭嶼海域。雖然幾年前就說要去考潛水執照,但是一想到要去泳池學潛水或是到當地海邊上課就覺得麻煩,所以每次都是浮潛過「乾」癮而已。蘭嶼有世界前幾名的漂亮海域,更令人覺得不深潛下去簡直是暴殄天物。蘭嶼島雖然化外,還是有著人煙;但海洋是孤寂的,海中的旅伴不是你的潛水教練,而是魚。看著這些魚介生物時,應該沒有人會留著口水想像成板前的生魚片,而是一種自然律動的崇敬。就算我們看過最美的人類肢體,俄羅斯的凱薩琳舞蹈劇團、日本的勅使河原三郎、卡爾拉格斐的裸體模特兒,也還是難與這些隨波逐流的律動相比擬。在陸地時,有陸地上的感動;在海洋中,有海洋的感動,這種感動是先天形成,完全不受人類干擾,不需任何美學經驗,即使真地發現沉沒已久的亞特蘭大神殿,也不需要去分析它的建築語彙和考古歷史。只是靜靜地讓它沉澱。

設計似乎也是這麼一回事。大師指導很重要、美學經驗很重要、語彙法則很重要,但是先天的感動卻不容易形成。當台灣出現越來越多設計人時,你看見商業雜誌報導設計人如何創業成功,如何在生活品味上引領風騷,但是看不見任何感動的傳承。這一點讓我很失望。設計只是被拿來當作商業樣板或是品味背書。當所有的媒體都在宣揚名聞世界的Droog design所做的「感性設計」、強調「感性消費」時,更應該回歸真實的「感動設計」吧。就像海洋不屬於經驗法則,但是她有美學,她有感動。海床才是海洋的感性設計吧。

台灣地處海島,應該要有更多的海洋設計。海岸線的設計、海灘的設計、海防的設計、海景旅館的設計,一步一步推演上陸,最後才是帆船的設計和海鮮產品的設計。但我只看到街頭流行雜誌介紹衝浪板的設計,怎麼會變成衝浪板的設計就算是海洋的設計呢?這些設計者只是拿衝浪板當做畫板,雖然迎合了潮流,卻永遠站不上浪頭。

海洋,是人類的胎盤。地球最終被南極冰洋淹沒與否,海洋都守護著這個地球的羊水。當我們都了解臍帶血的珍貴(尤其是湯姆克魯斯最了),更應該從海洋這個保存人類最初的發源地去尋找。找到的是納西斯的水中倒影、精衛填海的石頭、徐福到扶桑的童男童女、鄭和下西洋的蓽路藍縷、媽祖渡海的薪傳,以及眾多的海妖傳奇。

而人類現在做的事情,不就是正要吃掉這個胎盤嗎?(就像山達基教派的湯姆克魯斯一樣)「地球只有一個」已經老套了,要說「胎盤只有一個」才夠聳動!

對了!我不是時尚主義者。我是環保主義者。




錢亞東

天平座B型,曾任廣告文案、男性雜誌總編輯,著有<一個泊時尚的小弟>,日文譯作<蠟筆小新>、<達洋貓>。目前和日本、美國的當代藝術家進行出版、經紀的合作。

標籤:

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Epoque 推出 Sony T9 隔水罩

防手震的Sony Cyber-shot DSC T9現在有隔水罩可以配了!

Epoque剛在日本推出的這款housing,可外接廣角、微距鏡頭、光纖外閃、耐水深45米;想必是微型相機族和 light traveler考慮購入的新玩具。

Epoque Mod.EHS-ST9 日本定價 27,500円。



→ 頁面連結

標籤: , ,

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輕鬆穿防寒衣

已經忘了是國外哪個Dive Master敎我這招,是極實用的一招。

如果你的防寒衣袖口和小腿處沒有拉鍊可鬆開,每次潛水前常常為了穿防寒衣都得穿得青筋暴露、呲牙裂嘴;那可真是辛苦的不得了。

秘訣來了.....只要在穿防寒衣前,將腳掌套上一個塑膠袋再穿過褲管,咻的一下整隻腳就可滑過防寒衣的褲管。然後把塑膠袋從腳掌上拉出,同樣動作換另一支腳.....接著套在手上,一下子防寒衣就可輕鬆上身了。

出門潛水別忘了 塑 膠 袋 !

標籤: ,

2006年3月12日 星期日

2006 Diving World Underwater Photo Contest

陰雨的週末,最適合把自己隱身在紀伊國屋書店。

膠膜密封的Diving World雜誌三月號封面上寫著"水中攝影比賽審查發表"。日本人的美學觀一向自成一格,當下買一本回家觀摩研究。

Magic moment的掌握,是攝影最難之所在,經常可遇不可求。

Grand Prix最大獎頒給了標題"魔王"的作品,一楨安躿魚張嘴振鰭的畫面。說美感,我覺得還OK;話張力,全黑的背景襯托出安躿魚的動作及表情,有日本人說的迫力感;論題材,這張在挪威斯德哥爾摩水深15米處所拍的畫面,的確是與眾不同。

其他的得獎作品在題材上或畫面的處理上也多不落俗套,迭有創意之作。不落俗套.....這不也就是得獎的關鍵嗎?

拍得不一樣、拍得有創意、再加上美感的呈現....攝影好玩的地方就在這裡。

標籤: ,

2006年3月1日 星期三

misfit幫UK手電筒升級

潛水達人misfit最近專注於UK Sunlight C4 eLED和UK Sunlight C8的電源改造工程,如果你剛好有這兩款物超所值的手電筒(我個人認為這是我用過最棒的手電筒),想要更經濟更有效的電源管理,花點工本費,misfit的巧手可以讓你出門只需帶最常用的AA電池,不用擔心出國買不到C電池,同時也大量減少你購買電池的成本。

misfit的email: misfitmore小老鼠gmail.com

標籤: ,

2006年2月26日 星期日

Into the Blue 深海尋寶









趕在Blockbuster推出DVD的第一天,租到了僅剩的一片。

這部少數以dive master為主角人物的電影,自然對我們這些潛水人有特別的吸引力。故事還是邪不勝正的基本公式,沒有衍生出太多懸疑或出人意表的情節,但這都不重要。

與eagle ray一同潛遊的巴哈馬清澈海底,減去鯊魚攻擊人的情節後,依然令人神往!俊男美女優美的潛姿、色彩豐富飽和的攝影則為這片海域加分許多。

潛入運輸機的畫面,立刻將我拉回潛遊楚克的時空,那時我和Debra正在幾乎一樣的場景裡潛入Emily Bomber殘骸.....只是裡面沒載有任何毒品。

當然Paul Walker抱著氣瓶直入海底救人,和Jessica Alba利用浮力袋(lift bag)裡的空氣做接力呼吸的畫面,的確高竿,頗值得學習。

噢,對了,片尾的roller credit還有一段男女主角free diving的畫面,別漏了。

標籤: , ,

2006年2月24日 星期五

The Big One--南亞大海嘯中的潛水員遭遇紀實

去年八月翻譯自ScubaDiving.com.....

12月26日襲擊東南亞造成重大災情的大海嘯過後的這幾個月,許多令人訝異且充滿人性的故事逐漸浮現。估計死亡人數高達228,000到310,000人的這場世紀大悲劇裡,不少個別倖存者的故事和英勇事蹟,刻劃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人類樣貌。

我們訪談了七位受到大海嘯衝擊的潛水員,每一個人的個案大相逕庭,其中有些人在泰國,有些人在斯里蘭卡或馬爾地夫;在海嘯襲來之際,有些人正在水底下,有些人則在陸地上。儘管有許多不同之處,卻有一個共通點,這些潛水員對於發自於人類的勇氣充滿敬意。那些當時在水底下的潛水員對潛水這件事充滿感恩的心情,是潛水救了他們的命。每一位潛水員對於大海的力量無不謙遜面對,卻也急切地想回到大海之中。

費薇許和尤京金(Faye Wachs and Eugene Kim)

費薇許和她的先生尤京金於聖誕節當天抵達PP(Phi Phi)島。在登記入住飯店之後,為了重新體會潛水的感覺,他們擠出了一點時間做了一次簡短且普通的潛水,之後便隨即預約隔日三支氣瓶的潛水。薇許說,他們計畫隔天起個大早,離開飯店,然後開始那些花大錢的潛水。

對於35歲薇許的和34歲的金而言,一流的潛水意味著要有引人入勝的珊瑚礁,要能看到鯊魚,或者是很酷的船骸,這樣應該就滿意了。但在12月26日上午,當薇許和金在進行當天的第一潛時,如殺手般的海嘯狂潮從他們的頭上翻騰而過。現在,當薇許再談及”花大錢的潛水”時,她的看法完全改觀。

薇許和金家住加州聖塔莫妮卡,飛來泰國旅行為的是渡過為期兩週的寒冬假期。夫婦倆人都有一份吃重的全職工作,薇許是加州理工大學Pomona校區的社會學教授,金則是一位交通運輸顧問;自從2000年取得C卡後,他們一向期待每年潛水假期的到來。這次,他們把潛水安排在假期結束之前。夫婦倆打算在假期的第一週遊走於泰國各地,觀光並拜訪寺廟,然後把第二週用在PP島的潛水。

他們的第一個全天潛水日開始地非常普通。薇許、金和第三位潛水員早上9點在潛水店集合,把裝備放到船上後便向國王號郵輪出發,國王號郵輪是1997年沉没的一艘渡輪,距離普吉島18英里。薇許、金和船上兩位潛水長之一,以色列籍年輕的亞密同組下潛。”我們下到60英呎” 薇許說道 ”突然間我們被困在強流當中,舉目所見變成一片蒼白。亞密一把抓住我,我們開始急速下沉。這時我已看不到我老公,即使如此,我並不驚慌。但當我面向亞密時,他的眼神似乎說著’我的天啊!’ 看到他的眼神,我告訴自己,這下糟了。”

薇許和亞密很快地被吸到120英呎深的海中。亞密示意她必須做緊急上升,不過薇許仍舊保持鎮靜。她認為這樣的逃避是沒有意義的(而且這也不像她的個性),並且開始專注在如何解決問題。”我聽說那裡沒有高壓艙” 薇許說道 ”所以我一直想,我得要有個計畫。於是我一邊看著我的殘壓表,一邊在BC裡充一點氣,試圖在強流當中小心的上昇。”

於此同時,金已經和小組失散。”我自己一個人,”他說”我開始變得非常害怕。我感覺好像海床在晃動。海水一瞬間變得非常混濁,就像被攪拌過的味磳湯,我覺得整個世界變得昏暗。”

金浮出水面時最靠近船,第一個被安置在船上,薇許和亞密20分鐘後也被接上船。當大家彼此敘述自己的狀況時,薇許記得大家都同意這次潛水真是”瘋狂”,但是剛剛所經歷窮凶惡極的景象似乎沒有被大家真正理解。事實上,兩個潛水長還認為那只不過是詭異的亂流,決定繼續接下來的潛水。換完氣瓶之後,這組人朝第二個潛點出發,這是一個離岸較近,比較隱蔽的一個潛點。即使海裡的流還是相當的強勁,他們還是潛了40分鐘。薇許記得他看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魚,雖然她花了不少力氣躲避撲打而來的洶湧波浪,她還滿享受這次的潛水。當他們浮出水面之後,兩位潛水長認為海況太差,於是決定結束這天的潛水活動。

在他們返航之際,他們才漸漸明瞭剛剛發生過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一開始,我們以為那裏一定有一艘大沉船,” 薇許說道”因為我們看到海面上有許多漂浮物,像是椅子、電冰箱、鞋子、電視機。”同時間,同組的第三位潛水員收到他太太從岸上發來的簡訊:”大災難”,第二則簡訊接踵而至:”海嘯”。接近港口時,他們開始看到屍體漂浮在水面上。

直到下午快五點,夫婦倆才總算上岸,觸目所及盡是被蹂躪過後的雜亂。整個濱海地區全被沖刷殆盡,漁民和志工正在從水面上撈回屍體。薇許和金衝回飯店,發現整個飯店已被夷平,他們所攜帶的物品包括護照、錢、衣服通通不見了。鄰近的一座籃球場被拿來當作非正式的民間救難指揮所,”不管他們叫我們做什麼”他們都立刻給予協助,薇許說道 ”我們幫忙攙扶傷患上直昇機,我們協助讓信號火燄持續亮著。我老公幫一位陷在瓦礫堆12小時的男子脫困。”

PP島立刻被劃為緊急區域,沒有可以飲用的水,屍體開始腐化,死亡人數約為1,400人,多數的居民和訪客必須在12月27日前撤離該地。當天早晨,薇許和金搭船前往卡拉比鎮,再從那搭上一架泰國政府租用的包機飛往曼谷。薇許說”泰國人民為我們做了一切他們能做到的事。他們帶來食物,甚至派志工到機場,就僅僅是為了陪伴我們。”

薇許12月29號就是35歲了,當天正好他們返抵加州。先前在泰國的時候,金就已經送她一只藍寶石戒指做為生日禮物,從那天起她就戴著它一起潛水,而這也是那趟旅行之後少數幾件還留下來的東西。對她而言,這戒指是這場不測風雲下他們倖存的深刻印記。他們承認,波濤湧入時,當時人在水中確實救了他們一命。如果當時他們是在旅館中或沙灘上,他們一定會被時速150英哩的巨浪猛烈橫掃,就像PP島上那些不幸的人們一樣。”就因為我們正在潛水”金說道,”我們的裝備讓我們可以在水中停留而且活命。我們的調節器就是我們的救生索。潛水救了我們一命。”

也因為如此,他們強烈地想要再次潛水,而且是越快越好。他們想要再回到泰國—“泰國人的慷慨協助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深切的連結”金這樣子解釋—不過短期之內他們還是想離家近一點。如果價錢還可以的話,他們可能會在加州潛水,或者利用週末到夏威夷潛水。薇許說:”重要的是,我必須再潛一次,看看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必須拋開那些不幸的陰影。”

標籤: , ,

潛水圈 遜到爆翻譯,得獎的是.....

冠軍得主.....浮力棒 or浮力袋

不曉得為什麼看到surface marker buoy在台灣被翻成"浮力棒"或"浮力袋"就會莫名的生氣.....

這麼簡單的用具被翻得這麼四不像,也真是太令人Orz了!浮力袋 lift bag是用於水底工程,狀似熱汽球,從底部充氣後可將重物浮出。至於浮力棒,若無潛水經驗光看字面還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有浮力的棒子?照英文字面翻:水面標示浮標,夠清楚了吧?但太長了些。我個人喜歡叫"充氣浮標",或者是更簡單一些,就叫"浮標"吧!

爛翻譯第二名,得獎的是潛水殼 or 防水盒

潛水殼,會潛水還是能潛水的殼?看起來像海龜。防水盒,裝粉餅還是裝便當?怎麼會是殼又是盒的,超遜!完全不合乎信雅達的翻譯要求.....

Housing,直譯外套或外罩。用於潛水,它是包覆器具阻隔水侵入的外罩,所以我翻成"隔水罩"。

季軍.....攝影

是photography還是videography?剛會潛水時上水肺討論區就呼籲過photography叫攝影,videography叫攝錄,這樣就清楚了呀。大概新人輩出,還是需要重新呼籲重新教育。

狗吠火車完畢,謝謝收看!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