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蘭嶼潛遊





10月中我在東京時,突然接到前智威湯遜廣告老闆Raymond的電話,邀我一道去蘭嶼潛水。心想也好多年沒去蘭嶼,於是欣然同意。

11月下旬的蘭嶼,沒有嘈雜的觀光客,整個島看起來恬靜舒適。

比我想像中好太多的天氣和海況,一件3mm的防寒衣就綽綽有餘,連頭套都省了。25度的水溫和世界級的能見度,加上遊艇船潛,比期待中好太多。

當然唯一的可惜還是一片空曠的海底,沒什麼魚......

感謝領隊阿美的安排,讓我們一行十人潛得舒服,吃得更滿意,美佳欣的海鮮熱炒、漁人碼頭的風味餐,大夥吃得讚不絕口。也感謝海洋國際飯店的老闆兼船長兼潛導"二哥"釣到一尾梭魚,讓我們品嘗到梭魚sashimi。ㄏ喔,這三天下來囤積了不少膽固醇。

那一夜,遠處高屏方向的閃電秀成了報紙電視的新聞,而阿美親身經歷的七星岩30小時海上漂流記更是飯後最精采的故事。

回到台北馬上就是陰雨霏霏。才離開蘭嶼,就又懷念起蘭嶼......

→Slide show連結

標籤: , ,

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八代灣沉船

蘭嶼最棒的潛點,每次潛,每次都看到她不同的風貌......

World-class的能見度,是台灣水中的驕傲。









標籤: , ,

花團錦簇



這次去蘭嶼純粹只是拍廣角。
拍廣角,重點是構圖,沒有對焦的問題。若用單眼相機拍廣角,鏡頭過度銳利,我覺得少了點柔軟,少了點人味,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所以帶著新買的超迷你傻瓜SONY T10和外掛廣角鏡頭上陣,看看Carl Zeiss那片指甲大小的鏡片有何能耐。
這張照片拍完後在2.5吋的液晶銀幕上看到的顏色鮮豔欲滴,真是令人驚豔。唉,可惜電腦上的呈現總是輸相機液晶銀幕一大截。

標籤: , ,

兩個潛水員



剛從蘭嶼舒服的水域潛完六隻氣瓶回來。

這張照片是我此行非常喜歡的作品,兩個潛水員......

兩個,咦?

仔細看,另外一個在大氣泡的倒影上,那還是我本人,嘿嘿!

在空曠的海底不抱希望地搜索魚的蹤跡時,無聊到拍泡泡自得其樂。先構好圖,耐心地等待我認為漂亮的泡泡從下方的潛水員吐出。在泡泡上升到適當的高度時,按下快門,一次OK,嗯,滿意!

放到電腦上一看,嘿,還看到自己的倒影,意外的畫龍點睛,讓我更愛這張照片幾分。

標籤: , ,

2006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花蓮七星潭的曼波魚





2003年5月24日中午時分,兩輛車在蜿蜒險峻的蘇花公路上疾速狂飆,一路超車……為的是趕赴郭醫師安排的曼波魚(mola mola)之潛。

因為地形和黑潮的關係,花蓮七星潭有可能是全世界曼波魚出現最多的地方,可是你若想近距離看到牠們,請往定置漁網裡去。

一行人在七星潭旁鵝卵石的海灘上搭上膠筏後,不多久就來到離海岸邊不遠處的定置漁網,開始了和”游泳的頭” 第一次的接觸。巨大的漁網圍成的區域該有四個籃球場大吧?因為範圍頗大,再加上能見度不佳,在水底停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都只能驚鴻一瞥地瞄到幾眼,所以拍照的效果也不理想。

忽然間隆隆的引擎聲在水中悶悶地傳來,魚兒開始亂竄,有幾次我被帶著劍刃巨嘴的”破雨傘”高速游近而嚇到,只見漁網開始移動,原來漁工開始收網,我們也只得快速踢出水面,登上大型的工作漁船。

前幾分鐘在水裡慢慢游著的曼波魚,隨著漁網吊離水面被拋置在甲板上,巨大的身軀仍在無助地揮動雙鰭,這麼多的漁獲和翻車魚正翻車倒在那裡無聲地掙扎,對我不論在視覺上或心理上都是極大的震撼,對漁人而言則肯定又是一場豐收。

原來,七星潭不只有可能是全世界曼波魚出現最多的地方,也可能是曼波魚死亡最多的地方……

第二天,.另外一場重頭戲在遠雄海洋公園等著我們,那就是鯊魚缸和海豚池的潛水。忘了帶電池充電器,兩個地方都沒拍到像樣的作品;倒是陸地上抓了幾個景,用後製調了一下,看起來好像鏡頭上裝了兩片偏光鏡,厚重的藍有種超現實的感覺。





標籤: ,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十篇



帆鰭鳚( Sailfin Blennies )。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九篇



海綿上的三鰭魚(Triple Fin)。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18日 星期六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八篇




一尾神仙魚。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七篇



黑帽鮨 (Black-capped basslets)。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ScubaDiving.com推出online TV



Scuba Diving TV近期已推出,這次主要介紹佛羅里達奧蘭多DEMA參展的部份廠商。

以後還會有什麼內容,我倒是很好奇也很期待。

→ 頁面連結

標籤: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六篇



大衛正和潛水長討論著下一潛的潛水計畫。要拍出好照片必須和工作人員仔細地溝通協調。你需要盡可能地了解潛點、哪些生物你可能找得到、洋流的狀況、深度、能見度、太陽的角度以及在一天之中陽光會如何照耀珊瑚礁。一個好的潛水長可以帶領你到一個特定的小洞穴,或者是一個珊瑚球,而那些稀有、或特別害羞、或善於偽裝的生物就在那裡逗留徘迴。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五篇



工作中的大衛,他懸浮在斷壁上緊臨著桶海綿。水中攝影影師面臨最大的挑戰之ㄧ便是如何拍照而不傷害珊瑚礁。你必須具備完美的浮力控制能力,才不至於在踢蛙鞋時不小心毀損珊瑚。珊瑚非常脆弱,光是用手指碰觸,都足以傷害它們的保護黏膜而造成珊瑚死亡。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四篇



一群大海鰱。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三篇



放在救生衣上的是大衛都必烈的照相器材。當船在行進時,這些救生衣被拿來穩定並保護這些攝影裝備。大衛每一潛都帶著大部分的這些相機下水,然後把它們安放在海床上的沙地。由於在海底是無法更換鏡頭的,所以同時有多台相機讓他隨時可以拍攝各種不同類型的照片,從微距到廣角到望遠。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二篇



一尾在珊瑚上休息的薄荷刺鰭魚(peppermint goby)。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6日 星期一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David Doubilet
國家地理新聞 大衛都必烈 第一篇



Photograph by Douglas C. Hebenthal

這是張大衛都必烈的水底近距離照片,可以看到他的“招牌”單鏡式面鏡和矯正鏡片。這張照片拍攝的當時,大衛正在一些珊瑚枝的後方拍攝微距照。當攝影師按下快門時,閃燈同時擊發大衛的連動閃燈,造成臉側的一片亮光。

-譯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標籤: ,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Nudi-6 Cuthona sibogae



2005年 攝於秘密花園

標籤: , , ,

2006年11月4日 星期六

先駆者現場 THE MOVIE



這個數位攝影網站有日本各類攝影師的拍攝現場記錄和人物專訪,包括知名的高砂淳二。

看高砂淳二的video clips,其中有一段是他示範在沙地的移動技巧,如何靠近、如何離開才不會揚起滿天塵沙;還請水底"沙塵暴製造者",務必多看幾次,在水裡多練幾次;才不會一路老是製造大片沙塵暴而不自知。

只是看高砂淳二潛水,他也是那種頭上腳下,斜著身體前進,也算是蠻差的姿勢。如果貼近沙地前進,我想跟在他後面大概也是陷入五里霧中吧。好的潛水員應該有能力胸部離沙地一個拳頭的高度前進,而不揚起絲毫塵沙;否則你肯定不只是沙塵暴製造機,而且你所經之處,你的蛙鞋已經重創脆弱的珊瑚。每次看到這樣的潛水員毫不自知的在海底肆虐時,就是痛心兩個字。

高砂淳二另外一個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作法是他把機械式殘壓表戴在自己的左腕上,倒是挺方便的一個idea。

有趣的是,他、鎌田多津丸還有我都一樣,從右肩下來的二級頭只有一副,備用二級頭則是從左肩下來,算是找到知音。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改天專文再聊。

→網頁連結

標籤: ,

Northcoast 更衣袍



岸潛時若附近沒有更衣室,要把濕漉漉的泳衣換上乾爽的衣物,要不就窩在車上換,要不就帶頂更衣帳,但都不是那麼方便。

幾年前我請老媽幫我做的一件迷彩更衣袍,只需往頭上一罩,寬寬大大的袍裡,就可以把泳裝脫下,換上乾衣。只可惜不知怎的,今年夏天被我搞丟了。

這次去日本免不了抽空去逛逛新宿SRC潛水器材店,東摸西逛之際,赫然在不起眼的角落發現掛著一列Northcoast以毛巾布作的更衣袍,它的設計顯然比我的高竿。毛巾布的材質直接可以當浴巾、袍子內面靠近腹部還有一個大口袋可以裝內衣褲,而這樣子一件更衣袍目前打折中,只要3800円。下次在海邊看到我穿著這件更衣袍時,可別以為我穿著特大號浴袍在逛大街ㄏ喔!

標籤: ,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WA-OW No.7



最近一路都是 NatGeo 和 David Doubilet,西洋味太重,今天來點東洋味......網路雜誌WA-OW第七號出刊了!
BTW,最近換了Blogger Beta版,明顯的好處是在每篇文章後都有label,例如你在這篇label的Japan上點擊,你就可以把我部落格上介紹過的日本網站通通叫出來。有些網站都持續更新,很值得再回去瀏覽一番!

標籤: ,

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大師的秘技

圖A

圖B

這裡有兩張大衛都必烈的照片,你喜歡哪一張?
我個人喜歡圖B,對比強烈、去蕪存菁、充滿著戲劇性的張力.....這也是大衛都必烈正式對外展出的照片。
可是很明顯的,圖A才是原片。
這證明一件事,即使如大衛都必烈這種少有的大師級人物,也經常對自己按下快門當下的作品不夠滿意,因此印刷時製版調校,亦或沖印照片時暗房調校,是他讓作品更臻完美的必要過程。
我比對過大衛的書Great Barrier Reef和網路上的照片,可以發現他習慣在後製時將明度壓低,讓他的作品偏暗,呈現出深沉、厚重的氛圍,而輕易地流露出較強的藝術感。
為什麼連最知名的頂尖攝影師都得靠後製補強原作?我必須指出傳統相機真是近百年來最不長進的工具,攝影人因為這充滿瑕疵且複雜的機具,總是在不斷的揣測、不斷的試驗、不斷的挫折當中去"碰"到好照片。
所幸在數位時代,後製軟體讓這樣的調校輕鬆許多,除非你運氣夠好,按下快門的當下已經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否則按下快門......只是作品產出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標籤: ,

東北角的獅子魚



東北角到處都看得到,在國外卻是寶貝。

在國外潛游時,老外特別是歐洲人看到獅子魚總是興奮的不得了;我們呢,最怕潛導拉著我們去拍獅子魚。

2004年 攝於秘密花園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