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老花潛水員的救星
對於一個喜歡水中微距攝影的潛水員如我而言,老花眼是一個極端今人討厭的毛病。
為了解決這問題,我也曾經學習大衛都必烈直接把老花鏡片貼在面鏡上;後來也發現MARES有出老花鏡片,趕緊把我的X Vision拿去換成老花鏡片。
不過面鏡畢竟是大片的鏡片,在水中用起來眼睛常常得配合鏡片下端的老花區域,而且又不是漸進式的多焦點鏡片,怎麼戴還是不舒服、不方便。
前一陣子博X倫出了近視加老花的隱形眼鏡似乎可以解決我的問題,立刻就買了打算今年開潛就拿來用。今天心血來潮先開來試試,簡直太開心了......我可以看清楚手腕上電腦錶的數字了,超讚!
哈哈,從此可以戴普通面鏡下海,上了陸地也不必再準備一副老花眼鏡,博X倫,屌!
標籤: gear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攝錄機的潛水衣
因為三月間買了SONY CX550這台full HD的攝錄機,所以8月幫它添購了housing......韓國製的Patima,主要也是想實驗性地了解從攝錄機拍照的效果。
會買Patima的原因主要有幾個,價格較便宜、電子式控制鈕(左右兩邊都有,萬一某邊臨時故障還有一邊可用)、LCD銀幕、鏡頭罩可外接鏡頭......
購入後發現鋁合金部分的做工頗細,不過還是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點......housing本身的重量頗重(空重5.9公斤);LCD銀幕解析度及成像頗差,僅能當構圖用,拍微距時幾乎都無法看清楚小東西......
裝上機子之後,整個機組成明顯的負浮力狀態,為了改善這問題,首試後立刻在提把上加個鋁質扣環。第二次下潛便帶個PVC袋,下潛後用備用二級頭將空氣打入PVC袋成為浮力袋後扣上,如此一來即使單手也可輕鬆掌控,超方便!
Anyway,以四萬多的價格買到這樣的housing,實在也沒啥好挑剔的了。
標籤: gear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行李抗重大作戰

這期的Undercurrent有一篇實用的文章,主要是提到各航空公司對行李超重費的執行日趨嚴格,對於需要攜帶大量器材的潛水人而言,更是得細細思量以免口袋裡的鈔票一下少了好幾張。
這篇文章的作者Ben Davison某次在機場候機,發現有位乘客有個妙方讓隨身攜帶上機的行李不超重......那就是身上穿了一件旅行背心(travel vest)。他看到那位乘客的背心裝了幾本雜誌、一本書、手機、DVD盒、相機和一些零食。
這種背心口袋特多,我自己也有一件類似的攝影背心,但就是因為口袋太多,老是會忘了某個東西到底是放在哪個口袋,常常得翻遍了好多口袋才找到要的東西。不過若是為了省點銀子,看起來這是個good idea.
來吧,大家來想想看哪些東西可以塞到背心裡?
標籤: gear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PEGASUS THRUSTER
這是個不便宜的玩具,一具要價美金2,375元,有啥特別勒?
它跟傳統推進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在運動的同時不用雙手握住......這對水中攝錄或攝影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因為手上可以拿著攝影器材行動或在行進中拍攝;當你停下來要攝影或作水中觀察時,也不用擔心推進器要放哪,因為它就裝附在氣瓶上。
如果你覺得裝一具,感覺有點龜速,沒問題,可以同時裝兩具。
用水中推進器最糗的事無它,就是半路沒電,然後拖著一具沉重的傢俬搏浪回家,保證原來的帥勁立刻變成傻呆一名。我猜PEGASUS THRUSTER的設計者一定有此遭遇,所以它還有一個超優的設計......可以在水中簡單快速的更換電池,官網影片顯示只要13秒就更換完成,可以說是水中推進器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網頁連結
標籤: gear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在海灘巾上 打洞洞
最近兩週的東北角浪高湧大,除了像思思這位女中豪傑還可以早晨獨潛之外,我猜大部分的潛水人都已經把今年的北台灣潛季畫下句點了吧?
我則是渡過了超級忙碌的兩週,這週末總算稍微可以稍事休息,在家宅潛。
從25togo的部落格上發現了兩款分別由國外兩家公司設計的海灘巾,很有意思。一款是在巾上打了三個洞,另一款則是四個洞。
三個洞的海灘巾可以變成浴袍......坦白說男生這款看起來像是羅馬人,我覺得有點可笑,不過還是挺方便的。

→網頁連結

另外這款打了四個洞以後,就變成了提袋,也是挺實用的。
→網頁連結
好了,看完這兩款洞洞海灘巾,你猜我想到啥? 沒錯,就是不如把它打五個洞……搭拉~,不就一巾同時可以當浴袍、又可以當提袋了嗎?
我則是渡過了超級忙碌的兩週,這週末總算稍微可以稍事休息,在家宅潛。
從25togo的部落格上發現了兩款分別由國外兩家公司設計的海灘巾,很有意思。一款是在巾上打了三個洞,另一款則是四個洞。
三個洞的海灘巾可以變成浴袍......坦白說男生這款看起來像是羅馬人,我覺得有點可笑,不過還是挺方便的。

→網頁連結

另外這款打了四個洞以後,就變成了提袋,也是挺實用的。
→網頁連結
好了,看完這兩款洞洞海灘巾,你猜我想到啥? 沒錯,就是不如把它打五個洞……搭拉~,不就一巾同時可以當浴袍、又可以當提袋了嗎?
標籤: gear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水中相機浮力袋BCB
免費的水中相機簡易浮力裝置
繼去年"潛水指北針簡易用法"頗獲好評之後,經過半天的發想、實際操作之後,隆重推出今年年度鉅獻......"水中相機浮力袋",一個不花錢又很實用的idea!

會有這個idea是因為最近買了INON的浮力燈臂,這個浮力燈臂讓特別是單眼相機加合金housing在水中的重量減少;不過因為我買的是上圖的第二支M size,而且只買一支,所以浮力還蠻有限的。若看原廠的video,你會發現可能要買好幾個Mega浮力燈臂,相機在水中才會呈現中性浮力。
INON的設計算是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概念,不過燈臂變胖之後,鎖緊夾的旋片常會和燈臂卡到。過去從來沒去想過相機在水中要有浮力,這樣也拿了好幾年的水中相機;可是自從有浮力燈臂後,就想到要讓我的相機也可以有中性浮力。昨晚突然想到潛水用的浮力袋(lift bag)都可以將海中古沉艦的砲管浮出水面,所以我只要在相機上裝個小袋子,到水中再打點氣,相機不也可以有中性浮力?
上午到了和美,當場就在水中試了兩潛。我帶了一個平常購物用的背心袋,就像到超商買東西要另外付費買的那種塑膠袋。下水前就把它裝在BC的口袋中,等滯底時將它取出,用備用二級頭對著袋口輕按了兩下,空氣灌入袋中,很快的感覺到一股浮力頂著袋底往上衝。抓住了袋子的提把,將它倒扣在燈臂鎖緊夾的旋片上,整個相機就隨之上浮;於是把空氣倒一些出來,相機呈現出略微正浮力的狀態。

哇,過去是提著相機,今天可是像拉氣球般的拉著相機,省了好多力;兩潛都潛超過20米,第一潛玩了64分鐘,第二潛玩了76分鐘。
因為有些微的正浮力,這個上升的反作用力可以讓我更穩穩地以單手持相機拍照,左手還可以抓住礁石讓身體更穩固。如果要在drop-off拍豆丁,有這個浮力袋簡直就是棒透了,不用擔心拍到全身僵硬。
兩潛後的心得是,只要用一個小袋子就好,若用兩個袋子,相機轉90度直拍時,位居下方的袋子會卡到相機。如果直拍時習慣右手在下,那麼浮力袋就扣在左邊。還有袋子不要太大,不然前進時會形成阻力。東西雖然簡單,我也趕時髦來幫它命個英文名叫"buoyancy compensation bag",學名...浮力補償袋,簡稱BCB。
很久以前就介紹過背心提袋套在手腳穿防寒衣,手腳很容易穿過緊繃的袖口;這個不花錢又不佔空間的袋子現在又多了一個新用途,潛水別忘它。
下面的照片是今天用BCB拍的幾張照片......




會有這個idea是因為最近買了INON的浮力燈臂,這個浮力燈臂讓特別是單眼相機加合金housing在水中的重量減少;不過因為我買的是上圖的第二支M size,而且只買一支,所以浮力還蠻有限的。若看原廠的video,你會發現可能要買好幾個Mega浮力燈臂,相機在水中才會呈現中性浮力。
INON的設計算是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概念,不過燈臂變胖之後,鎖緊夾的旋片常會和燈臂卡到。過去從來沒去想過相機在水中要有浮力,這樣也拿了好幾年的水中相機;可是自從有浮力燈臂後,就想到要讓我的相機也可以有中性浮力。昨晚突然想到潛水用的浮力袋(lift bag)都可以將海中古沉艦的砲管浮出水面,所以我只要在相機上裝個小袋子,到水中再打點氣,相機不也可以有中性浮力?
上午到了和美,當場就在水中試了兩潛。我帶了一個平常購物用的背心袋,就像到超商買東西要另外付費買的那種塑膠袋。下水前就把它裝在BC的口袋中,等滯底時將它取出,用備用二級頭對著袋口輕按了兩下,空氣灌入袋中,很快的感覺到一股浮力頂著袋底往上衝。抓住了袋子的提把,將它倒扣在燈臂鎖緊夾的旋片上,整個相機就隨之上浮;於是把空氣倒一些出來,相機呈現出略微正浮力的狀態。

哇,過去是提著相機,今天可是像拉氣球般的拉著相機,省了好多力;兩潛都潛超過20米,第一潛玩了64分鐘,第二潛玩了76分鐘。
因為有些微的正浮力,這個上升的反作用力可以讓我更穩穩地以單手持相機拍照,左手還可以抓住礁石讓身體更穩固。如果要在drop-off拍豆丁,有這個浮力袋簡直就是棒透了,不用擔心拍到全身僵硬。
兩潛後的心得是,只要用一個小袋子就好,若用兩個袋子,相機轉90度直拍時,位居下方的袋子會卡到相機。如果直拍時習慣右手在下,那麼浮力袋就扣在左邊。還有袋子不要太大,不然前進時會形成阻力。東西雖然簡單,我也趕時髦來幫它命個英文名叫"buoyancy compensation bag",學名...浮力補償袋,簡稱BCB。
很久以前就介紹過背心提袋套在手腳穿防寒衣,手腳很容易穿過緊繃的袖口;這個不花錢又不佔空間的袋子現在又多了一個新用途,潛水別忘它。
下面的照片是今天用BCB拍的幾張照片......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水槽中的細菌污染
一項新的研究建議,別把面鏡和調節器泡在公用水槽中
Steve Kuo譯自“Under Current”2009年6月號
休閒潛水員在潛水結束後常會在裝有清水的"公用" 水槽中浸泡他們的裝備。通常所有的裝備(防寒衣,套鞋,蛙鞋, BCD,裝有咬嘴的二級頭和面鏡)都是一起泡在公用水槽中。有些潛店則會提供一個單獨的水槽專供調節器使用。潛水前,面鏡往往浸泡甚至存放在船上一個共用的水槽內。
一些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公用浸泡水槽可能蓄積病原體並傳播疾病。我們最早提出的報告指出,位於Roatan的某潛水店的公用浸泡水槽確實含有大量的多類型微生物(”微生物”月刊, 2007年12月,第577頁 ) 。然而,該潛水店不允許我們對水槽中的水進行採樣,我們無法確定是否微生物源自水槽中的水,或是來自浸泡其中的裝備。
最近的一份報告,記載了斐濟Vitu Levu島兩艘潛水船上的潛水員交互感染結膜炎案例(海底和高壓醫學, 2008 。 35卷 ,第169頁) 。 29位潛水員中, 有14例(近百分之五十)的結膜炎被記錄下來。結膜炎散佈在潛水員和兩船隻之間的唯一共通點是一名斐濟當地的dive master,他報告說,感染爆發之前他的眼睛有角膜炎,並把自己的面鏡放在公用的面鏡儲放箱中(海底和高壓醫學, 2008年 。 35卷 ,第169頁) 。這項研究證實,透過公用浸泡水槽該病可以在潛水員之間傳染。
2007年10月,我們調查到底是水槽中的水還是水槽中的裝備將細菌帶入公用浸泡水槽,以及是否每天用漂白水清潔一次水槽可以減少細菌增生。位於Bonaire(波內爾島)的某潛水店同意匿名配合這項研究。
從午後潛水返港船隻所採集到的樣本顯示具有相當高程度不同類型的細菌。
這家潛水店有兩個水槽供一般裝備浸泡,另一個則專供調節器浸泡。連續三天的每天早上7:30 ,指定為“ A ”水槽中的水被排光,用未稀釋的漂白劑擦洗,沖洗幾次後裝滿來自軟管的淡水。另一個水槽“ B ” ,一樣將水排光,用水沖洗幾次,再裝滿了從同一水管引入的水,但沒有漂白。我們並未排放,清潔或注水至浸泡調節器的水槽。白天時,潛水店工作人員偶爾會排光並重新將水注入裝備和調節器浸泡水槽。
每日採樣3次:上午8時, 下午1時和下午5點。樣本被安置在冰箱內,直到離開的當日,然後放在一個手提箱裡, 12小時後再放置在冰箱中,最後檢測細菌的繁殖並拍照。上網到http://www.hsc.wvu.edu/som/bmp/miller.asp 點擊“Bonaire 2007”,可以看到PowerPoint檔裡的不同照片。
注入水的樣本上沒有發現病菌。上午8時的水樣,包括立即用漂白水清潔的水槽A,以及沒用漂白水清潔的水槽B裡被注入的水,在三天裡都未顯示細菌的增生。
與此相反,所有三天上午8時來自調節器浸泡水槽的水樣中具有極高的細菌含量。大概是調節器浸泡水槽前一天和同一晚夜潛後被用來浸泡調節器。下午1點和下午5點,浸泡水槽A , B和調節器浸泡水槽通常出現出較高的細菌污染。用漂白劑清洗水槽A之後並沒有減少隨後的細菌含量。不過某些情況下,水樣顯示細菌含量較低-這顯然是因為水槽才剛漏光儲水並且重新裝填。由於船隻在下午潛水完畢後返港,唯一可以從兩個面鏡浸泡水槽採樣的時間是在下午4點。這兩個樣本顯示,有非常高程度的污染來自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菌。
我們的研究顯示,Bonaire潛水店浸泡水槽裡細菌污染是來自水槽內的裝備,而不是來自注入的水。可預測的是,包括其他潛在的病原體,如病毒,也同時被引入了浸泡水槽。如果潛水員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如結膜炎,“普通感冒",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白喉和鏈球菌感染)把裝備在水槽中沖洗浸泡,之後從同一水槽中浸泡裝備的人將可能會受這些微生物的感染。
我們的結論是,如果可能的話,潛水裝備,特別是咬嘴和面鏡,應以清水沖洗或酒精擦拭,而不是在公用水槽中沖洗浸泡,以減少潛在疾病的蔓延或擴散。目前有一項研究正在進行,用以辨識居住在浸泡水槽中的細菌。
本文作者Michael R. Miller是西維吉尼亞大學生物化學教授,Tammy S. Miller是西維吉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的高級行政長。
Steve Kuo譯自“Under Current”2009年6月號
休閒潛水員在潛水結束後常會在裝有清水的"公用" 水槽中浸泡他們的裝備。通常所有的裝備(防寒衣,套鞋,蛙鞋, BCD,裝有咬嘴的二級頭和面鏡)都是一起泡在公用水槽中。有些潛店則會提供一個單獨的水槽專供調節器使用。潛水前,面鏡往往浸泡甚至存放在船上一個共用的水槽內。
一些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公用浸泡水槽可能蓄積病原體並傳播疾病。我們最早提出的報告指出,位於Roatan的某潛水店的公用浸泡水槽確實含有大量的多類型微生物(”微生物”月刊, 2007年12月,第577頁 ) 。然而,該潛水店不允許我們對水槽中的水進行採樣,我們無法確定是否微生物源自水槽中的水,或是來自浸泡其中的裝備。
最近的一份報告,記載了斐濟Vitu Levu島兩艘潛水船上的潛水員交互感染結膜炎案例(海底和高壓醫學, 2008 。 35卷 ,第169頁) 。 29位潛水員中, 有14例(近百分之五十)的結膜炎被記錄下來。結膜炎散佈在潛水員和兩船隻之間的唯一共通點是一名斐濟當地的dive master,他報告說,感染爆發之前他的眼睛有角膜炎,並把自己的面鏡放在公用的面鏡儲放箱中(海底和高壓醫學, 2008年 。 35卷 ,第169頁) 。這項研究證實,透過公用浸泡水槽該病可以在潛水員之間傳染。
2007年10月,我們調查到底是水槽中的水還是水槽中的裝備將細菌帶入公用浸泡水槽,以及是否每天用漂白水清潔一次水槽可以減少細菌增生。位於Bonaire(波內爾島)的某潛水店同意匿名配合這項研究。
從午後潛水返港船隻所採集到的樣本顯示具有相當高程度不同類型的細菌。
這家潛水店有兩個水槽供一般裝備浸泡,另一個則專供調節器浸泡。連續三天的每天早上7:30 ,指定為“ A ”水槽中的水被排光,用未稀釋的漂白劑擦洗,沖洗幾次後裝滿來自軟管的淡水。另一個水槽“ B ” ,一樣將水排光,用水沖洗幾次,再裝滿了從同一水管引入的水,但沒有漂白。我們並未排放,清潔或注水至浸泡調節器的水槽。白天時,潛水店工作人員偶爾會排光並重新將水注入裝備和調節器浸泡水槽。
每日採樣3次:上午8時, 下午1時和下午5點。樣本被安置在冰箱內,直到離開的當日,然後放在一個手提箱裡, 12小時後再放置在冰箱中,最後檢測細菌的繁殖並拍照。上網到http://www.hsc.wvu.edu/som/bmp/miller.asp 點擊“Bonaire 2007”,可以看到PowerPoint檔裡的不同照片。
注入水的樣本上沒有發現病菌。上午8時的水樣,包括立即用漂白水清潔的水槽A,以及沒用漂白水清潔的水槽B裡被注入的水,在三天裡都未顯示細菌的增生。
與此相反,所有三天上午8時來自調節器浸泡水槽的水樣中具有極高的細菌含量。大概是調節器浸泡水槽前一天和同一晚夜潛後被用來浸泡調節器。下午1點和下午5點,浸泡水槽A , B和調節器浸泡水槽通常出現出較高的細菌污染。用漂白劑清洗水槽A之後並沒有減少隨後的細菌含量。不過某些情況下,水樣顯示細菌含量較低-這顯然是因為水槽才剛漏光儲水並且重新裝填。由於船隻在下午潛水完畢後返港,唯一可以從兩個面鏡浸泡水槽採樣的時間是在下午4點。這兩個樣本顯示,有非常高程度的污染來自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菌。
我們的研究顯示,Bonaire潛水店浸泡水槽裡細菌污染是來自水槽內的裝備,而不是來自注入的水。可預測的是,包括其他潛在的病原體,如病毒,也同時被引入了浸泡水槽。如果潛水員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如結膜炎,“普通感冒",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白喉和鏈球菌感染)把裝備在水槽中沖洗浸泡,之後從同一水槽中浸泡裝備的人將可能會受這些微生物的感染。
我們的結論是,如果可能的話,潛水裝備,特別是咬嘴和面鏡,應以清水沖洗或酒精擦拭,而不是在公用水槽中沖洗浸泡,以減少潛在疾病的蔓延或擴散。目前有一項研究正在進行,用以辨識居住在浸泡水槽中的細菌。
本文作者Michael R. Miller是西維吉尼亞大學生物化學教授,Tammy S. Miller是西維吉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的高級行政長。
標籤: gear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Dive Caddy
The Smartest Dive Bag System on the Planet
出國潛水的第一個惱人問題……對啦,就是行李超重!
老美現在推出一個登山背包,喔不,潛水背包可以把所有輕重裝和陸上衣物全裝在一起,然後當做隨身行李攜帶上客艙。
看起來體積不大,但肚量還真的不小;的確是蠻聰明的設計……
ㄟ,可是如果一票潛友同時用這包佔據了客艙內的行李艙,應該也會被斜目伺候吧?
→Dive Caddy官網
老美現在推出一個登山背包,喔不,潛水背包可以把所有輕重裝和陸上衣物全裝在一起,然後當做隨身行李攜帶上客艙。
看起來體積不大,但肚量還真的不小;的確是蠻聰明的設計……
ㄟ,可是如果一票潛友同時用這包佔據了客艙內的行李艙,應該也會被斜目伺候吧?
→Dive Caddy官網
標籤: gear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UTC UDI

最近因為浪況不佳沒得潛水,totally "LOST"......完全沉浸在美國最夯的影集"LOST"之中。農曆年間開始到現在,終於把百視達租得到的三季共70幾集拼完,超~好~看!
美國一月底開始播第五季,台灣第四季的DVD不知何時上架,只能先看畫面糊糊的網路版......DVD趕快出來,I wanna get "LOST"!
趁著空檔翻閱二/三月號的亞洲潛水客,這期介紹了一款水下通訊器,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只要價台幣34,938元以色列研發生產的UDI,具有水中500米內雙向簡訊收發、母船導向、電子指北針、潛水電腦錶、1000米SOS等功能,最多可有14組UDI同時使用。
話說回來,在水底發簡訊似乎不如用嘴巴講的快,台灣的IT和無線通訊產業界的潛友,若能發展一款通用型的水中對講機,每組單價在US$200元以內,絕對大賣! 若需要產品外觀/外型設計,我一定義務幫忙喔!
→網頁連結
標籤: gear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等等再買Thermalution......
當白老鼠如果遇到到好產品,當然很開心可以先用為快;若結果不如預期,最起碼可以讓大家少花點冤枉錢。這兩次的使用Thermalution,感覺應該是後者。
今天在和美國小第二次使用我的M號Thermalution,昨天才從原廠寄回給我......檢測正常,還做過補強,不懂是什麼樣的補強?
今天潛水最大深度20.5米,水溫20度,潛水時間42分鐘,防寒衣3mm,頭套3mm。
穿法:為了解原廠設計的效果,正常穿著,沒有照郭醫師的建議反穿。
由於前一晚充電有充飽,這次三段溫控可以切換自如;所以要照說明書說的,不用的時候要將電池拆下,我上次就是電池連接上之後擺了近10天才下水,電力已被釋放了不少,一直處於低熱段。
下水後未打開發熱裝置,背部一陣涼意襲來,這大概是原廠將發熱區置於背部的主要原因吧?
接著打開發熱裝置,背後涼意消失。潛水時大部分時間並不覺得冷,但覺得微涼,絲毫沒有暖或熱的感覺,潛到最後十幾分鐘還打了兩次寒顫,全身持續發抖了一小陣子(我相較於多數人已經算是比較耐寒的人了)。就如同我的觀察,我這件M號的確是大了些,發熱條無法貼附在背部,後腰部尤甚,隔了一大層水。當我用手把後腰部的發熱區緊壓貼住時,這才感覺到一絲絲的溫度。
這近乎無溫的感覺和原廠YouTube上的影片簡直是天壤之別!
說明書上說的適用溫度是0到40度,我開始抱持高度懷疑......
這時腦中想起,若換成S號,是否也只是這幾乎沒啥感覺的微溫感而已呢?由於原廠說我若要換S號需透過原購商家,我已經請豐英幫我換一件S號。在我拿到S號再下水使用之前,大家還是先把這一筆錢留著吧,白老鼠暫時還是由我來當就好了。
今天在和美國小第二次使用我的M號Thermalution,昨天才從原廠寄回給我......檢測正常,還做過補強,不懂是什麼樣的補強?
今天潛水最大深度20.5米,水溫20度,潛水時間42分鐘,防寒衣3mm,頭套3mm。
穿法:為了解原廠設計的效果,正常穿著,沒有照郭醫師的建議反穿。
由於前一晚充電有充飽,這次三段溫控可以切換自如;所以要照說明書說的,不用的時候要將電池拆下,我上次就是電池連接上之後擺了近10天才下水,電力已被釋放了不少,一直處於低熱段。
下水後未打開發熱裝置,背部一陣涼意襲來,這大概是原廠將發熱區置於背部的主要原因吧?
接著打開發熱裝置,背後涼意消失。潛水時大部分時間並不覺得冷,但覺得微涼,絲毫沒有暖或熱的感覺,潛到最後十幾分鐘還打了兩次寒顫,全身持續發抖了一小陣子(我相較於多數人已經算是比較耐寒的人了)。就如同我的觀察,我這件M號的確是大了些,發熱條無法貼附在背部,後腰部尤甚,隔了一大層水。當我用手把後腰部的發熱區緊壓貼住時,這才感覺到一絲絲的溫度。
這近乎無溫的感覺和原廠YouTube上的影片簡直是天壤之別!
說明書上說的適用溫度是0到40度,我開始抱持高度懷疑......
這時腦中想起,若換成S號,是否也只是這幾乎沒啥感覺的微溫感而已呢?由於原廠說我若要換S號需透過原購商家,我已經請豐英幫我換一件S號。在我拿到S號再下水使用之前,大家還是先把這一筆錢留著吧,白老鼠暫時還是由我來當就好了。
標籤: gear, Thermalution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Thermalution 購買注意事項
Jolly 最近也試了Thermalution,因為在水裡完全不感覺到熱,對此衣評價極低......一個已經商品化的產品在我們親身試用後都覺得在水底不熱,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可能原因之一,我和郭醫師都是向豐英購買的,Jolly朋友的那件也來自豐英,而這批商品已生產近兩年,是否是屬於舊一代商品,發熱效果不足?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最主要原因.....我們買到的發熱衣尺寸"不符合"東方人身材,豐英只進L及M的尺寸,我買的是M。穿起來雖然合身,但不緊......這是關鍵!!!
發熱衣萊卡材質的衣料到了水裡有種會鬆開的感覺,我上次在水裡時就感覺到水流在背部發熱條間的空隙隱隱流動;防寒衣在水裡越深越鬆,發熱條無法緊貼肌肉,再加上發熱條是突起物,增加了發熱條和發熱條間水的空間,因此發熱的效果全被肌膚和發熱條中間那層薄薄的水流給稀釋掉!
恍然大悟後,剛剛把發熱衣穿上試試,陸上穿本來發熱效果就不錯,可是當我把衣服拉緊之後,熱的感覺更強烈!這正可說明我們沒下水前穿發熱衣都感覺熱,可是一下水熱的感覺就立刻消失,原因應該就是衣服鬆了,水填滿了發熱條周圍的空隙,若是身處冰冷的水中效果當然變得極差!
而郭醫師反穿後,熱水流上升反而溫暖了胸部的肌肉,是一個不得已中的好辦法。
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要買發熱衣,一定要買小一號的,或者應該是說極緊的,發熱效果才能感受的到。
可能原因之一,我和郭醫師都是向豐英購買的,Jolly朋友的那件也來自豐英,而這批商品已生產近兩年,是否是屬於舊一代商品,發熱效果不足?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最主要原因.....我們買到的發熱衣尺寸"不符合"東方人身材,豐英只進L及M的尺寸,我買的是M。穿起來雖然合身,但不緊......這是關鍵!!!
發熱衣萊卡材質的衣料到了水裡有種會鬆開的感覺,我上次在水裡時就感覺到水流在背部發熱條間的空隙隱隱流動;防寒衣在水裡越深越鬆,發熱條無法緊貼肌肉,再加上發熱條是突起物,增加了發熱條和發熱條間水的空間,因此發熱的效果全被肌膚和發熱條中間那層薄薄的水流給稀釋掉!
恍然大悟後,剛剛把發熱衣穿上試試,陸上穿本來發熱效果就不錯,可是當我把衣服拉緊之後,熱的感覺更強烈!這正可說明我們沒下水前穿發熱衣都感覺熱,可是一下水熱的感覺就立刻消失,原因應該就是衣服鬆了,水填滿了發熱條周圍的空隙,若是身處冰冷的水中效果當然變得極差!
而郭醫師反穿後,熱水流上升反而溫暖了胸部的肌肉,是一個不得已中的好辦法。
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要買發熱衣,一定要買小一號的,或者應該是說極緊的,發熱效果才能感受的到。
標籤: gear, Thermalution